文章详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科普 > 种殖介绍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科普 > 种殖介绍 >

饲料技术-北方寒地紫花苜蓿栽培管理技术

原发表日期:2011-12-20来源:阿里巴巴农业频道

原发表日期:2011-12-20

来源:阿里巴巴农业频道

富裕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高纬度地区,是黑龙江省政府确定的牧业县,近年来,奶牛事业迅速发展,奶牛存栏近7万头。为解决奶牛饲料问题,紫花苜蓿发展的速度较快,其生产技术已经在该地区发展成熟。2003年,全县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紫花苜蓿种植已成为广大养牛户大幅度降低养牛成本,增加鲜奶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措施之一。 一、种植苜蓿的优点 (一)改良土壤,提高肥力 苜蓿是一种固氮作物,种植苜蓿可在土壤中积累氮素60~105kg/hm2。种过3~4年苜蓿后,土壤中可留下大量根茬,每hm2的根茬鲜重约在20~40吨,如此大量的根茬,不仅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形成土壤团粒结构,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 (二)后茬产量高 苜蓿翻耕后的后茬作物不但增产显著,而且作物的品质也显著提高。如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增加4%左右。 (三)多年生、一次播种多种收益苜蓿管理比较省工,除用作饲草外,苜蓿的花还是养蜂的蜜源,大面积种植,可以促进养蜂业的发展。 (四)适口性好 苜蓿是各种家畜喜食的饲草,其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鲜草、青贮或干草饲喂奶牛,可增加产奶量50%以上。 二、土壤的选择 紫花苜蓿对土壤要求不严,除太粘重或过酸、过碱的土壤外都能生长,最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且含钙较高的黑钙土上生长。紫花苜蓿不耐强酸、强碱,喜中性或微碱土壤,pH值6~9的土壤都能生长,以pH值7~8为宜。紫花苜蓿耐盐性较强,可在可溶性盐含量0.3%的土壤中生长。种植紫花苜蓿地块最忌积水,连续淹水3~5天将引起根部缺氧腐烂而死。因此,种植紫花蓿地块必须排水通畅。 三、精细整地 紫花苜蓿种子小,拱土能力弱,苗期生长慢、根系浅,成株后直根系入土深阔,可达2~3m。因此,种植紫花苜蓿地块要求土层深厚,有深翻深松基础;要求整地质量高,整平耙细,土壤细碎,无土块和暗坷垃。 四、科学施肥 紫花苜蓿属豆科植物,根部着生根瘤可以固氮,但苗期到根瘤形成前的氮素营养主要靠施肥补充。除氮素外的其它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必须依靠施肥补充。播种时一定要做到科学施肥,一般以亩施大豆专用肥7~10kg为宜。施肥方法可采取侧深施肥使肥料分布于种子侧下方5cm左右,并且要注意在第一次割草后进行追肥,采取沟施的方法,亩施氮磷钾复合肥10kg。 五、精细播种 紫花苜蓿野生性强,耐低温、耐瘠薄、抗旱能力较强,当10cm土壤耕层稳定通过5℃时就可发芽生长。品种可选用新疆大叶苜蓿、肇东苜蓿等高产、优质抗寒牧草,一般4月中下旬即可播种。春播一般适于砂壤地块种植,而黑钙土较适于夏播。播种方法应提倡垄上条播,不提倡平播。主要是便于中耕管理,提高抗旱抗涝能力。采草地块亩播磨后草籽1kg;采籽地块亩播磨后种子0.4kg。砂壤土地块播深3~4cm,黑钙土地块播深2~3cm,播后及时镇压,以利于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保证吸水萌动。 六、田间管理 (一)杂草防除 紫花苜蓿幼苗期长达20多天,此期极易遭受速生杂草的危害,特别是春播苜蓿杂草危害更重,因而防除杂草是成功种植紫花苜蓿的关键。除草的方法主要有中耕、人工和化学除草三种。垄沟和苗侧的杂草可采取中耕的方法,对于苗间的杂草要视数量及种类而定。当杂草数量少,种类较多时可采取中耕及人工相结合的办法;当田间杂草较多且种类较单一时可采取化学除草。稗草、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时可选用以下药剂:亩用15%精稳杀得50ml,或亩用5%精禾草克50~60ml,或亩用10.8%高效盖草能30ml对水30kg于禾本科杂草3~5叶期喷雾;黎、苍耳、苋、蓼等阔叶杂草为主时选用48%苯达松,亩用量150~200ml,对水30kg喷雾。当田间杂草以稗草、灰菜、苍耳、苋、蓼为多种杂草混生时,可选用5%咪草烟(普施特)水剂,亩用量100ml,对水30kg喷雾。当田间以多年生杂草为主时,只能进行中耕、人工除草,化学除草效果不好。 林草间作的地块不提倡化学除草,以防除草剂对树造成危害。 (二)虫害防除 紫花苜蓿出苗后极易遭受叶甲、大豆苜蓿夜蛾、草地螟、黑绒金龟子、蚜虫、红蜘蛛及螨类等害虫的危害。对于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应选择内吸性较强的吡虫啉、氧化乐果等药剂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应选择胃毒及触杀性较强的快克、快杀灵、功夫等药剂防治。 七、适时采收 适期收获是获取最高产量及干草质量的重要因素,紫花苜蓿鲜草的最佳采收期为孕蕾末期或初花期,盛花期后将影响草的质量。我地当年种植的苜蓿只能在霜前收割一茬;二年生以上的苜蓿可采收2~3茬,以2茬为宜。第一茬在6月中下旬,留茬高度5~6cm;第二茬在9月初,留茬高度10cm,再生草达10~15cm为宜。

Copyright@2003 CAAA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畜牧业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30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