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中亚探索之旅、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原发表日期:2016-11-30
作者:中国畜牧业协会协会草业分会
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亚的草地和畜牧资源极为丰富,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又普遍存在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化肥和农药等农资供应不足等问题。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精神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于2016年9月22至10月3日,组织中国草业高层考察团先后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对其草地资源与利用现状、草地畜牧业发展进程等进行了考察,并与当地农业部、工商会、研究所等机构进行了座谈。
草业是国际化的产业,中国草业高层考察团对中亚的初探之旅,目的之一,就是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代表行业为中国草业界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市场如草种、草业机械、生产技术等领域争得一席之地;其二,为加强中国同中亚三国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优质牧草种质资源和饲草料生产加工利用、先进机械设备和生产技术输出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有效推进中国现代草业和草原畜牧业良性发展的进程。
此次考察,不但增加了国内企业对中亚国家自然资源、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领域的认知,扩大了国际交流,而且为中国与中亚三国企业间在打通经贸往来通道,推动商贸物流方面拓展了合作发展空间。代表们对中亚草业生产有了较直观的了解,深受启发。
一、中亚三国基本情况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均是中国的邻国或近邻,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过程中重点开拓的一个新兴市场。我国与该区域国家产业互补性强,主要进口油气、矿产资源,并出口机电、交通设备及轻工产品。近年来,双边贸易量、我对东道国投资额及投资企业数量显著增长,合作深度广度不断加大。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
一)哈萨克斯坦概况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于1991年12月独立,地处中亚的内陆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西濒里海,东南连接中国新疆,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多为平原和低地。面积为272.49万平方公里,2016年3月哈人口数量达1771.38万,达1009.9万人,农村人口达761.5万人。首都阿斯塔纳 (Astana)人口87.54万;阿拉木图市人口达171.3万。哈萨克斯坦是多民族国家,由131个民族组成,主要是哈萨克族,占67%。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
哈萨克斯坦农牧业发展的条件优越:地广人稀,农村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44%。全国有农牧业用地1.9亿公顷,人均约11公顷。相比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全国人均耕地为1.4亩。说明哈萨克斯坦的人均占有量极大。
农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地处内陆,易受干旱的危害,荒漠化的威胁比较严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冬季降雪量少和从俄罗斯的水流量下降,西哈萨克斯坦州将面临严重干旱。南部地区的缺水问题已经由来已久。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潜在的粮仓,地域广袤,适合种植各类作物。主要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谷子、黑麦、水稻等谷物和马铃薯。拥有相当多农业机械装备,从耕种到收割、打碾、入库均用机械操作。此外,还有大量可开垦的荒地,土质较好的多为灰钙土、栗钙土,有些地区甚至是黑钙土。但是,由于品种差、生产费用较高,哈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哈萨克斯坦曾经是一个游牧国家,畜牧业至今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全国牧场用地约有1.5亿公顷,加上600多万公顷的割草地,畜牧养殖业用地约占8%左右。在多数年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肉制品、乳制品、皮革制品、毛纺织品在社会消费总额中占70%-75%。
哈农业比较粗放,抗灾能力弱,产量低而不稳。许多种作物的总产量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倒退。谷物产量的波动很大。
哈萨克斯坦作为世界产棉大国,棉花种植区域遍布哈萨克斯坦各州,棉花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年产籽棉400万吨。但其棉花生产存在着很多问题,最显著的是生产效率低,收成率低。
二)吉尔吉斯斯坦概况
位于中亚东北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东边与中国接壤,西边与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南临塔吉克斯坦,北接哈萨克斯坦。面积19.9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多山,全境海拔在500米以上,水力资源丰富。吉尔吉斯意为“草原上的游牧民”,牧场面积占总面积的43%,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吉尔吉斯斯坦是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开放程度较高,贸易政策比较宽松,主张对外贸易自由化。现为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和上合组织成员国,也是中亚地区唯一的世贸组织成员国。贸易政策的优势使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中亚地区市场高度自由化的国家,并逐渐发展为中亚地区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2016年1月27日,欧盟给予吉尔吉斯斯坦超普惠制待遇(即GSP+),从而使吉尔吉斯斯坦拥有了向欧盟国家出口约7000种商品的免关税通道(俄白哈均不在享受之列)。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工业基础薄弱,前苏联时期即为重要的原料产地。近10年来,农业产值在吉GDP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 %-46%之间。目前,吉全国约65%的人口居住在农业地区,约半数的就业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服务。因此,农业的发展对于吉尔吉斯经济的总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5年,吉国家农林牧业的总产量为1970.658亿索姆(约合30.5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种植业占50.3%,畜牧业占47.6%,农业服务占2%,林业和狩猎占0.1%。农业各领域中种植业全年种植面积118.59万公顷,比2014年增加4700公顷。2015年吉国畜牧业产量也都有所提高,其中生产畜禽肉38万吨,同比增长3%;牛奶148.11万吨,同比增长2.4%;鸡蛋4.33亿枚,同比下降2.9%;生产羊毛1.21万吨,同比增长2.3%。
三)乌兹别克斯坦农业概况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是位于中亚的内陆国,西北临咸海,面积44.74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我国甘肃省)。境内地势崎岖不平,3/4的土地是草地、沙漠和半沙漠。东南部为天山山系和吉萨尔-阿赖山系西缘的支脉及山前地带;其间有费尔干纳盆地。中西部多为200米以下的平原,并为克孜勒库姆沙漠所覆盖。阿姆河和锡尔河是中亚主要的内陆河,为该国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但是因灌溉和蒸发而大量流失,一些支流在沙漠中消失。阿姆河和锡尔河均流入西北部边境的咸海,也是因灌溉分流,使曾经是这个世界第四大内陆湖的面积几乎缩小了一半。咸海的含盐量大幅度上升,同时还受到化肥和农药的严重污染。
该国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夏季长而炎热,冬季寒冷,终年干燥少雨,最南部为亚热带气候。全国1月平均气温-6至3℃,7月26至32℃,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差异很大,从80至1000毫米不等。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5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境内有129个民族,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属逊尼派;此外还有东正教、天主教、佛教等。
首都为塔什干,是中亚著名的古城,为"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现有人口220多万;它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离我国新疆的喀什市的直线距离仅600公里。历史文化名城撒马尔罕(36万人)被誉为"东方罗马",是该国第二大城和文化中心。
乌兹别克斯坦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经济发展的良好条件。耕地面积427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农业人口142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人均耕地面积约0.17公顷。农业一直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基础经济部门,自然条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依然有增长的潜力。农业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一要实现粮食自给,改变农业结构,增加粮食生产。二是要解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农村发展小型加工企业。
乌兹别克斯坦有2650万公顷的沙漠牧场,畜牧业以生产毛、肉为主,所产的羔羊皮驰名于世。现在羊的总头数稳定,牛的存栏数有所增长。乌兹别克斯坦的养蚕业也比较发达,产量占前苏联的50%以上。现在每年蚕丝产量约5000吨。
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产品中,农产品(尤其是棉花)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约占40%。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出口的拳头产品,是乌兹别克斯坦主要的外汇来源。在进口产品中,食品约占16%,居首位。马铃薯、粮食、白糖以及棉布等占重要位置。经过近几年农业结构的调整,上述农产品的自给率明显提高。
乌兹别克斯坦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为了保护投资,特别是外国投资,通过了一系列法令。除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以外,还提供许多税收方面的优惠。外国投资者在乌可以从事外汇拍卖、进行贷款,在扣除10%的税收后,可以把所赚利润汇往国外,也可以购买或租赁土地。此外,还从国外引进先进工艺技术,使本国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来自韩国、土耳其、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意大利的企业投资纺织业和食品工业,利用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业原料,成效显著。东欧、独联体国家、伊朗、阿联酋、印度、以色列和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也有比较好的经贸关系。
二、中亚之行的初步成效
中亚三国的考察,是草业分会带领国内草业界的各位企业家一行走出国门学习、探路的过程。本次考察团由来自国内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河南、北京六个省份的13位企业家、行业管理者组成,涉及的领域包括草种生产、销售;草产品种植、加工、贸易;养殖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等。代表们普遍认为这是一次珍贵的经历、难得的机会。
当前,国内土地资源争夺激烈、国家产业政策使得国内企业每天要用的水土光温等生产资料成本太高,企业承担日益加剧。所以希望通过对外合作、跨界融合等方式走出去。中亚国家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化进程缓慢等现实使得其成为一带一路政策落实的事宜之地。
此行,沿丝绸之路走进中亚,利用其极好的土地资源(哈国降雨、土壤条件很好,两亩地打一吨草,可以考虑建设打草场;吉尔吉斯斯坦当地苜蓿干草500元/吨,苜蓿蛋白22-24,一年可割四茬草)和乌兹别克斯坦中亚种质资源起源中心这些有利条件,发动整个草业企业与中亚研究机构合作起来共同开发苜蓿草种、建立育种基地;根据双方人文、经贸往来需要,在农业机械项目、农牧业产品贸易与实时经贸信息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合作发展空间;利用铁路运输的条件开展一些边贸、建立对话、合作关系等渠道打开对外的窗口,对中国草业企业整合全球资源做些事,建立行业自己的核心无疑是一个利好。
鉴于本次考察会谈内容和当地基本情况,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已经在考察结束后分别致函相关使馆和研究机构,以感谢信和备忘录的方式,建议各方在考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方农业装备制造、种质资源研发、优良牧草品种繁育加工、农牧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优势与各国政府合作,共同建立“中哈(吉、乌)农牧业产业技术开发示范园区”,引导和促进两国间相关产业发展,造福两国民众,推动行业发展。
三、对中国草企业走进中亚的建议
为使中国的“一带一路”思想真正能够被丝路沿途各国政府和人民接受,让“一带一路”的经贸活动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减少草业相关企业走出去的进程阻力及困顿,现就如何引导和带动国内草业企业“走进中亚”、继续书写丝绸之路传奇;如何帮助企业在立项、建设与经营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提出以下建议:
1、企业走出去前的调研、考察远非资料、现场图片的搜集这么简单,行业前景的预判,国家间有关土地、税收、投(融)资政策等的对接,国际通用准则(如欧亚关税联盟等),真空地带,突发问题等都需要信息、资料和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熟悉、应对和预案。尤其对目的国相关企业的了解,其经营现状、发展空间与社区环境等情况能否掌握第一手信息至关重要。
2、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企业上市公司带着纳税人的血汗钱前赴后继的去做风险巨大、行业正热的投资,其项目在是否符合目的国国情,是否能盈利,是否能长远……等因素上考虑甚少,以致成功者寥寥。所以,企业只有将“一带一路”这个政治远景真正回归到市场经济层面,立足地理位置、贸易政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现实条件,才是负责任的态度,才可能有经济和社会效果。
3、农业是国际化的产业,而农牧业企业相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处于弱势地位,要在国际市场与发达国家竞争农(畜)产品、农用机械、生产模式等,除了需要有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和关怀,企业抱团走出去,搭建境外集群式发展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走出去模式。鉴于此,发挥行业协会的领头示范作用,在招商、建设与经营等环节注入行业及其专家的力量,有利于企业享受相关的农业政策、申请国家项目及获得资金投入的支持,毕竟企业不能等同于行业,而协会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职能唯由此才得以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