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第五届中国草业大会上的讲话
原发表日期:2018-08-21
来源:农业农村部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定西,共同谋划我国草牧业发展大计。这是我连续三届参加中国草业大会,真切感受了全行业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昨天,大家实地参观了定西市牧草种植示范基地、机械收割演示、收购加工点等现场,收获很大,启发很多。这些年来,定西市坚持把草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富民产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初步形成了立草为业、草牧并举、草畜一体化的循环发展格局,涌现了一批加工龙头企业,成功打造了“西部牧草”“黄河源”等一批草业知名品牌,全市草牧业总产值达120亿元,农民人均产业收入达2000元。这其中有许多好做法好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提炼和推广。下面,我谈四点意见。
一、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有力促进了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我国拥有天然草原近60亿亩,相当于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3倍。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牧业粗放、牧区落后、牧民贫困、草原退化,是多年来牧区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人草畜的矛盾始终难以破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建设和牧业、牧区、牧民“三牧”工作。为推动牧区发展、增加牧民收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773.6亿元。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新一轮补奖政策启动实施,标准进一步提高,范围进一步扩大,每年安排中央资金187.6亿元。
为落实好补奖政策,各级农牧部门创新工作机制,确保政策有效实施,发挥最大效应。坚持“四到省”,即目标到省、任务到省、责任到省、资金到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坚持“五到户”,即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坚持政策封顶和保底相结合,避免补贴过高“垒大户”,防止补贴太低影响牧民生产生活。坚持严监管,确保草原“禁得住”,牲畜“减得下”,资金“用得好”。
通过8年来的不懈努力,草原保护制度得到有效落实,草原科学利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初步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牧民增收多赢的局面。
(一)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长期以来,我国草原畜牧业仍沿用传统的放牧方式,草原超载过牧,牲畜舍饲圈养比例低,冬季饲草料短缺,尤其是寒潮冰雪灾害造成牛羊死亡率高、繁殖存活率低等问题更为突出。各地充分利用政策资金围绕人工种草、畜种改良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下功夫,坚持走“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舍饲圈养、加快出栏”的发展路径,畜群结构逐步优化,草原畜牧业逐步转型。
2017年,全国鲜草产量10.6亿吨,较2010年增加8.6%;268个牧区半牧区县人工种草466.1万公顷,较2010年增加3.1%,占全国的41%;牛肉、羊肉的产量分别增加13.5%、14.8%,为保障全国牛羊肉消费作出积极贡献。
(二)农牧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我国70%扶贫开发重点县和70%以上的老区县分布在草原区,全国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草原区。长期以来,草原牧区生活艰苦、生产粗放、牧民贫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点。补奖政策将资金的80%以上直接补贴给1200多万户农牧民,增加政策性收入,使农牧民有了托底;同时支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增加家庭经营收入,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了现实。从收入结构来看,除畜牧业收入外,补奖收入是牧户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2017年,牧民人均补贴收入450元,有的省人均补贴3000多元,占牧民纯收入三分之一还高。从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来看,牧民人均纯收入9718.4元,较2010年增加116.2%。此外,各地针对贫困户设立草原管护员公益岗位近9万个。
(三)草原生态环境加快恢复。草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监测结果表明,通过补奖政策的实施,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了55.3%,增加4.3个百分点;268个牧区半牧区县草畜平衡率由56%增加至86%;草原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二、草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行动,在政策创设、宣传推广、科技支撑等方面发力,大力兴草兴牧。
一是试点示范稳步推进。2015年,我部组织开展草牧业发展专题研究,围绕“立草兴牧调结构”进行系统宣传,在全国37个县(市、区、旗、团场)启动草牧业试验试点。印发促进草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及时总结地方先进经验和典型模式,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2017年,经国务院同意,我们会同财政部和中科院联合印发了《呼伦贝尔草牧业科技示范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草牧业科技研发和示范推广注入了新动力。今年6月,胡春华副总理对加快推进张家口坝上地区农牧业结构调整作出重要指示,我们第一时间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构建以草牧业为主导的农牧业发展思路,并形成了有关政策建议。目前,草牧业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投资兴草兴牧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产业发展势头看好。
二是政策投入不断加大。2015年起,中央财政启动了粮改饲试点。截至2017年底,累计安排中央资金33亿元,在“镰刀弯”和黄淮海17个省区,完成粮改饲面积超1300万亩,收贮优质饲草料近3800万吨,有效带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牛羊养殖增产增效,初步实现了“农牧结合、种养双赢”的目标。巩固并落实好现有政策资金,围绕种子繁育、饲草种植、草畜配套等关键环节,通过实施牧草保种、草种繁育基地建设、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飞播种草、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和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等政策项目,5年落实扶持资金超34亿元,有力推动了产业的振兴发展。
三是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从人工种草和草种生产看,2017年,全国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7亿亩,其中13个草原牧区省区1.4亿亩,较2010年增长3.4%。多年生牧草单产从五年前每亩350公斤提高到394公斤,增幅达12.6%。全国牧草种子产量9.89万吨,较上年增加30.8%。从商品草生产加工看,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增长迅速,涌现出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商品草生产基地。全国商品草加工销售约435万吨,草产品加工企业达863家,较上年增加56.1%。从草食畜产品生产看,牛肉、羊肉产量较5年前分别增加7.9%、14.6%。草食家畜规模化养殖水平稳步提高,肉羊和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38.7%和58.3%,分别提高10.4和17.2个百分点。
四是科技水平加快提升。创新牧草保种方法和机制,不断完善国家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体系。截至2017年底共收集保存资源逾6万份,居世界第二。开展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在全国29个省区设置了53个国家级试验站,累计完成197个参试品种测定。规范草品种审定,编制发布《草品种审定管理规定》《草品种审定技术规程》,审定通过新草品种538个。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紧紧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育成牧草新品种91个,自主研发苜蓿小型刈割压扁机,解决了我国山区苜蓿收获难问题;制订了12项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生产行业标准和115项地方标准,集成新技术400多项。同时,各级草原站、畜牧站等基层技术部门,通过技能培训、实地指导、编印书籍、发放资料等,大力推广草牧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
三、准确把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草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之年。目前,按照中央机构改革部署,草原监督管理、资源调查、确权登记和草原防火等职能已完成划转。依据农业农村部职能,下一步,我们将更加聚焦草牧业,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谋发展。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草牧业发展搭建了新舞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韩部长多次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愿景,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草原牧区作为“生态功能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四区叠加之地,是实现乡村振兴“重点中的重点”“短板中的短板”。要实现草原牧区全面振兴,必须牢牢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草牧业作为牧区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是实现牧区产业兴旺的主要依靠。草牧业产业链长、升值空间大,纵向可延伸到种植、养殖、加工产业链中,提高产品附加值,横向可扩展到观光、休闲、文化领域,促进农牧民增收。草牧业必将在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草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草牧业是主攻方向。大力发展草牧业,既可以通过草田轮作、粮草结合,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激活各类生产要素潜能,提高生产综合效益,又可以有效增加绿色、安全、特色草畜产品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对于“优质肉、放心奶”的消费需求,整体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三)建设现代畜牧业对草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草牧业作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坚持和遵循这一发展方向和目标。一方面,畜牧业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草牧业发展必须跟上步伐、补齐短板。从现阶段情况看,不论是草业,还是肉牛肉羊产业,相比于猪和家禽,现代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仍有相当差距,必须适应新要求及时跟上。另一方面,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一直是畜牧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当前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草牧业应发展自身在草畜配套、农牧结合方面的优势,总结提炼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畜牧业绿色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草牧业发展起步晚,但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广阔。正是由于当前我国草牧业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的问题挑战也不少。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草牧业在发达国家农业结构中多处于主导地位,是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但现阶段,仍有一些地区、一部分同志对草牧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还不够,特别是对于“草作为一个产业、一个朝阳产业”的思想还未入脑入心,甚至片面认为发展人工种草根本没有必要,对种草也需要“整好地、用良种、配机械、上技术”不理解、不支持。这些认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草牧业的发展。
二是产业基础整体薄弱。在草原牧区,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已成为非常突出的矛盾。在广大农区,草牧业发展链条整体上还不完整,人工种草规模小且分散,运输加工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缺乏,草畜配套不紧密,生产效率低。80%以上的苜蓿种植在中低产田,每年有经济产量的收获面积仅1000万亩左右,不足美国收获面积的一成。草肉转化总体效率接近50:1,与发达国家30:1的水平有很大差距。
三是技术支撑能力不强。受制于生产技术落后、收获机械不配套、研发能力不强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自主草品种不多,成为了制约草产业发展的短板。目前销售较好的苜蓿自主品种年销量仅百吨左右,而进口苜蓿品种销量则达几百吨甚至上千吨。草业科技研发创新和成果推广能力亟待加强,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即单个环节、单项技术创新多,技术集成、技术统筹创新少;人工种草、家畜养殖分头创新多,草畜结合、草畜配套协作创新少;实验室、试验田和科研文章创新多,大田推广、大面积应用创新少。基层草业技术支撑体系仍不健全,市县一级懂草业、会技术的人员匮乏,待遇低、装备条件差。
四是政策支持不足。草牧业作为新型朝阳产业,不仅缺乏专门的产业扶持项目,而且在政策支持方面也面临不少制约。比如,在耕地上种植牧草或开展轮作大多是短期的和季节性的,以一年生牧草为主,受粮食生产考核等因素影响,种植多年生牧草难度较大,认识上还没有把牧草等同于农作物,真正引草入田短期难实现。草牧业在国家统计体系中还没有单独设立,指标大多分散在其他相关行业,立草为业难体现。标准化生产体系缺失,牧草种植、收割、加工和销售全产链完整规范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此外,牧草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草牧业保险政策等都亟待破题。
四、乘势而上全面开创草牧业发展新局面
草牧业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构建现代饲草产业体系、转变草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创新模式机制,加快形成草畜紧密配套、生产集约高效、产品优质安全、生产生态协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一批具有不同区域特色的现代草牧区示范区,以点带面全面提升综合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为草原牧区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区域布局,构建草牧业产业体系。要立足不同生态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围绕草畜配套、种养结合,有序扩大优质饲草种植,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实现节本增效。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重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地,推进草牧业提质增效,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将农牧交错带打造成草牧业发展的先行区。近期,要以张家口坝上地区为重点,支持建设农牧交错带现代草牧业发展示范区。青藏高寒区,重点推进传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主打高原绿色草畜产品,因地制宜确定草畜发展规模。东北华北湿润半湿润区,重点开展高产优质商品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适度规模化养殖,提升草牧业发展质量效益。南方区,重点合理利用好草山草坡,开展高产优质人工草地改良建设,推行草田轮作,挖掘利用好地方特色畜种,走特色发展之路。
(二)坚持市场导向,夯实草牧业生产体系。一要聚焦种业,筛选、培育、扩繁本土优良草种,深入实施肉牛、肉羊、奶牛遗传改良计划,推广肉牛肉羊高效杂交利用模式,提升生产用种自给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二要聚焦优质草畜产品生产,从种植养殖、生产管理、产品加工、流通运输等全环节狠抓质量管理,逐步建立可追溯体系,从源头上保障质量安全。三要提升草牧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研究加大对饲草料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四要大力促进业态融合,充分发挥草原牧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利用“草牧业+旅游”“+文化”“+养老”等模式,推进与旅游、教育、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价值链。
(三)挖掘资源潜力,完善草牧业经营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各类土地利用潜力,通过建设长期人工草地、草田轮作、冬闲田利用、坡耕地与中低产田调整改造、农作物茬口和瘠薄土地治理等方式,有序发展饲草种植。鼓励和支持草原牧区推进承包经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相结合,鼓励发展“农户+合作社+工厂”等模式,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产业发展轨道。强化金融保险支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发挥信贷担保、贴息等方式撬动作用,创新信用担保方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支持草牧业发展。
(四)加快科技创新,提升草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依托草牧业试验试点区,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草学会、大型企业集团等积极性,在优良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研发、生产加工机械研制、节本物流储运方式创新等方面,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整体提升草牧业科技水平。围绕退化沙化草原、打草场改良,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通过划破草皮、飞播、免耕补播、施肥、生物灾害防控等综合措施,巩固提高天然草原生产力水平。加快草牧业信息化技术研发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构建草牧业精细生产与智能管理系统,在产品销售环节引入互联网+,提升全程信息化水平。加强草牧业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一线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五)强化政策支持,健全草牧业政策保障体系。要紧紧围绕制约草牧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力争创设一批新政策、新项目。要以加快草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强制供种能力、草料供给能力、设施装备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要主动商有关部门,抓紧研究破解牧草种植用地难、运输难、保险难等实际问题,推动在政策上有所突破,为草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抓紧研究草牧业发展标准体系,按照不同环节理清需要制定的标准和规范,有计划有步骤推动出台,引导和规范行业有序发展。要继续落实好粮改饲、南方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行动等现有政策,加强绩效考核和督导检查,确保项目资金落实到场到户,切实发挥政策效应。
(六)凝聚发展合力,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首先,要成为广大从业者的“根据地”。主动深入基层,面向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生产一线,广泛吸纳草牧业各领域专业人才,定期搭建行业交流联系平台,加强对国内外和行业内外好经验好典型宣传推介,增强广大从业者的归属感。其次,要成为信息交流的“情报站”。主动聚焦发展趋势,及时收集传递国内外产业政策和工作动态,及时反映行业诉求。积极引导搭建投融资平台,构建产品、技术与贸易的服务交换平台,为产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第三,要成为服务政府的“参谋部”。要紧跟政策目标,广泛献计献策,协助制订行业发展规划、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推动行业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和产业新政的创设出台,积极倡导自律,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我国草牧业发展方兴未艾,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希望大家以本次大会为契机,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扩大合作,瞄准高目标,迎难而上、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共创草牧业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