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草业作为独立产业发展已有近20年的历史,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及产业培育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重要支撑。我国拥有近40亿亩天然草原,占国土面积40%,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关键功能。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天然草原退化态势得到遏制,整体恶化局面正向整体改善转变。同时,草业已被纳入“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位一体种植结构当中,成为大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食物多样性、补充动物蛋白供给、缓解大豆玉米供需缺口等方面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
但草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1.基础支撑薄弱。草业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专业研究机构匮乏,仅少数高校设有草科院系,与我国草原规模和饲草需求不相匹配,导致专业人才极度短缺,难以支撑产业创新发展;2.投入保障不足。长期以来,草业领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相较于林业领域的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大工程,草业除草原奖补资金外,基本建设投资、飞播补助等投入规模极小,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3.管理体制不顺。草业管理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问题,天然草原保护与市场开发衔接不畅,部分草原湿地等区域管理归属复杂,影响政策执行效率和产业统筹推进;4.发展矛盾突出。粮草矛盾长期存在,种草与种粮用地竞争加剧,且集中连片的沙荒地、盐碱地等适宜种草土地日益紧缺;部分地区草水矛盾显著,水资源短缺制约种草效率;草业机械装备滞后,青贮收获机等关键设备及特种钢材等零部件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优质牧草品种开发利用程度低,种子对外依存度高,农业创新亟待加强;草原承包经营体制仍有缺陷,需进一步完善以适配产业发展需求。
希望各位同仁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聚焦草业发展关键问题,加强技术、体制、政策层面的交流研讨,凝聚行业共识,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加大草业基础研究投入,完善专业研究机构布局,强化人才培养;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扩大草业专项投资规模;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权责分工,提升统筹管理效能;积极出台差异化政策破解粮草、草水矛盾,支持草业机械装备自主研发和优质草种培育,完善草原经营体制,推动我国草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其在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